中国半导体之父 “中国半导体之父”张汝京,新纪元缔造者

小编 2024-10-09 垂直应用 23 0

“中国半导体之父”张汝京,新纪元缔造者

12月3日,特朗普政府以涉军为由,将中国芯片制造巨头“中芯国际”和石油巨头“中海油”列入所谓的黑名单。

关于被拉黑这事,中芯国际是很冤的。它作为中国大陆最大的芯片制造商,一直是独立运营的国际性企业,投资人、客户遍及全球,产品也是用于民用、商用,从未涉及任何军事用途。

美国国防部非要说它涉军,说明对人家的业务和技术用途压根不了解啊.....

上一个遭此“待遇”的是华为,因为其5G通讯技术领先全球,直接盖过了西方任何一个国家,移动芯片设计方面也表现优秀,抢了美国高通一大块生意。

那么,中芯国际对中国芯片产业到底有怎样的意义,以至于屡次被针对?

先来看下中芯国际从哪来,未来要到哪去。

同为中国硬科技巨头,中芯国际虽然没华为那么耀眼,但贡献同样不可磨灭。当年中国芯片产业一片荒芜,中芯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行业,创始人张汝京也被尊称为“中国半导体之父”。

上世纪70年代,张汝京从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,之后又赴美攻读工程科学,毕业后进入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,从此和芯片结下不解之缘。

巧的是,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当年就是德州仪器第一个华人员工。后来张忠谋在台湾建起台积电帝国,张汝京则回到大陆为中国半导体倾尽一生。

在德仪,张汝京因才能出众屡被委以重任,先后在美国本土、欧洲、日本、新加坡、台湾,建起10几座制造厂,人称“建厂狂魔”。

1996年,一队中国电子代表团到德州仪器总部参观,临走时问了张汝京一句:“你愿不愿意回国,我们在北京等你!”。

就这一句,改变了张汝京的人生轨迹。一直心系故土的他选择离开供职20年的德仪,放下海外优越的生活、抵住无尽劝阻,回到大陆。

这里要解释下当时海外精英为啥都往回跑,因为80年代美日刚打完半导体大战,结果是日本惨败,一度叱咤风云的东芝、日立等芯片巨头死伤惨重,最后日本直接退居到上游材料行业。

搞定日本后,美国转而扶持韩国、台湾的电子产业,直接引发了一波归国潮,张忠谋就是那会回到台湾并在1987年成立了台积电。

说回张汝京这边,他在大陆建厂没多久,台湾方面竟要求立即停掉项目,无奈之下他回到台湾成立世大半导体。

世大成立仅3年,张汝京已将其做成台湾第三大芯片公司,产能超过台积电三分之一,因此也招来老大哥台积电注意。

2000年,张忠谋亲自拍板出资50亿美金,以8.5倍的高溢价买下世大。 对于这场收购,张汝京只有一个条件“收购完成后,世大的第三个工厂,必须要建在大陆”。

没想到收购后,张忠谋始终没答应到大陆建厂的要求,张汝京毅然带着旧部北上发展,最终在上海张江成立中芯国际,开启了大陆半导体行业新纪元。

2000年的中国芯片产业,可以说一片荒芜,高端人才、制造设备、资金、技术,哪哪都缺。

张汝京回归后,用自己过往的能量带领中芯国际建厂、扩张,一路高歌猛进。4年内便在纽约、香港两地上市,创下业内最快记录,让贫瘠的产业迎来曙光。

所以,中芯国际对大陆芯片产业的带动作用是无可比拟的,没有张汝京的执念,我们可能要在暗夜中徘徊更久。

上市后不久,中芯国际突破重重困境,发展成为仅次于台积电、台联电的全球第三大半导体代工企业。

作为全村希望,中芯国际一直是我方重点扶持对象。今年7月31日,中芯国际就发布公告称,将联合北京经开区投资76亿美元(约528亿元)建厂,目的是要生产28nm以上的芯片。

说白了就是剑指台积电,排除万难攻克高地向高端芯片进发,不然国家兴师动众投这500多亿干吗。

不过我们一崛起就有人坐立难安,比如海峡对岸。2003年开始,台积电多次起诉中芯员工盗取其商业机密,并索赔10亿美金。

从中芯国际的起源我们就能看出,都是张汝京的老部下,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商业敏感地带。所以历经几轮较量,中芯国际最终选择赔付2亿美元和台积电和解。最惨的是,还付出让张汝京离开的代价。

情绪崩溃的张汝京,留下一句“我对事情负责”后,还是离开了自己亲手创办的芯片厂。

再比如美国方面,2018年,中芯国际向荷兰阿斯麦订购了一台用于制造7nm芯片的EUV光刻机,结果美国人硬是拦着不让发货,导致台积电一路领先,成为全球唯一的芯片代工霸主,现在连3nm都在路上了,传统芯片巨头三星、英特尔也只能看着台积电耀武扬威....

英特尔现在不是连7nm都没搞定嘛,以后大概率要靠台积电代工了,说明美国得芯片制造工艺现在和中国大陆是差不多的 ,在公平竞争前提下,中芯国际几年内就能追平,但他不给你机会啊。

足以说明西方的畸形逻辑,就是我落后了你也得趴着,谁也不许发展。

结语:

面向未来,竞争、压力不会比以往减少分毫。前天拜登不说了嘛,就职后会暂时维持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,不会立即取消关税。

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,也是国家强盛的关键。与其寄希望于别人宽容,不如自己主宰。

纵观工业革命以来数百年的科技史,英国凭借发明蒸汽机率先走强,最终缔造日不落帝国辉煌;

第二次工业革命,德国发明发电机,自然科学蓬勃发展,一举成为世界强国,并发动两次世界大战。

二战后,美国人研发出晶体管、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,缔造了新一轮科技繁荣,并称霸至今。

历史总是在新旧交替中完成,这一次时代赋予我们追赶的机遇,除了以最快速度、举国之力拼命追赶,其实已无退路。

“中国半导体之父”张汝京: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

张汝京

“大不了从头再来。”没有人比张汝京更有底气说这句话。

在半导体产业沉浮了42年,5次“再就业”,张汝京的每一次“从头再来”,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。

1

张汝京是南京人,生于南京。

1949年的特殊时代背景下,不到1岁的张汝京便因举家南迁去到了台湾,直到在台湾大学机器工程专业毕业。此后,他先后去到纽约州立大学和南卫理公会大学进修,分别获得了工程科学硕士与电子工程博士学位。

而再回台湾,便是27年后的事情了。

1977年,张汝京加入德州仪器任工程师,负责研发供空军使用的语音合成器。不久之后,他就因表现优异获得集成电路发明者之一杰克·基尔比的青睐,调入德州仪器核心团队——DRAM研发制造团队,就此一干便是20年。

有趣是的,后来的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当时也在德州仪器任职,任资深副总裁,手下管理着4000多人,属于下下级的张汝京在那个时候根本接触不到这位大领导。但估计二人谁都没想到,双方会在数十年之后成为势均力敌的对手,甚至还都成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基石的奠定者 ,这些我们后面再详说。

在德州仪器的20年,张汝京干得最轰烈的事情就是“建厂”,经他之手,公司短时间内便先后在美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台湾、意大利等地共建设了9座工厂,这在当时全球半导体产业中都是极为少见的。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“大手笔”,张汝京人送称号“建厂狂魔”

但英雄是需要时势去造就的,在那个全球半导体产业刚刚萌芽的阶段,即便是德州仪器这样的龙头企业都很难靠做技术生存下去,更何况当时的DRAM市场几乎为日本一家独大,且一“垄断”就是数十年,西方国家半导体公司在这一领域根本赚不到多少钱。

1997年,德州仪器决定裁撤DRAM部门全部员工,张汝京因此失业了,这一年他49岁。

按照公司给出的裁员政策,张汝京可以选择提前退休,享受轻松的生活。再不济,以他当时在半导体行业的经验足以找一份高层、高薪的工作。但不服输的张汝京偏偏选择了一条最耗心力的路——回台湾创业。

2

中国有句古话叫“以成败论英雄”,放到现在便可以理解为“人们只会记住第一名的人,第二名和最后一名都属于非第一名”,但张汝京打破了这个“定理”。

时隔27年再回来,最让张汝京惊喜的就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突飞猛进式的发展,以及由台积电开启的晶圆代工新模式。

只不过比起张汝京,张忠谋离开德州仪器回台要早上十数年,再加上甫一回台就任当时台湾半导体技术最领先,也是最集中的工研院院长,以及在李国鼎大力支持下成功的走出了代工模式,台积电的地位早已坚不可破。

而台积电除外,同样出身工研院的联华电子走的也是代工模式,因为在曹兴诚的描述中,代工模式是他想出来的,张忠谋只是一个“抄袭者”。为了打败台积电,曹兴诚甚至为此分拆联电,试图以合资形式,凭借原生技术研发实力在半导体各大细分领域截断张忠谋所有“财路”。

可以想见,这样的二虎争斗下任何“第三者”的加入都很有可能成为炮灰。 但当时台湾半导体产业自有技术及制造实力薄弱,其他模式很难走出来,在加上张汝京有过在台建厂的经验,所以最终还是选择迎难而上,创立世大半导体——台湾第三家晶圆代工厂,从事DRAM芯片代工。

但世大半导体一开始就走得很不顺利。最初,张汝京找到亚洲第一家无晶圆场太欣半导体董事长王国肇主导,后又几经波折之后寻求中华开发帮助,但过程中被华邦搅乱。最后张汝京几乎是以一己之力,领导“德州仪器校友会”才将公司推进到量产阶段。

德州仪器在半导体技术方面的实力不容置喙,凭借“德州仪器校友会”的支持以及张汝京“建厂”的激情,世大半导体仅用三年时间便实现了盈利。但正当张汝京踌躇满志之时,一盆冰水兜头而下,将他浇了个透心凉。

当时,台积电因订单大涨出现产能滞后问题,不得不向客户提前索要定金而导致行业口碑大跌。机不可失的情况下,曹兴诚迅速将旗下多家公司合并,包括已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的联诚、联瑞、联嘉以及合泰等,这一举措让联电一跃成为了一家资本额高达八百多亿的公司,将张忠谋逼到不得不背水一战的地步

但二虎相争,必有炮灰,世大半导体就是这个“炮灰”。

经过多年发展,无论是台积电还是联电,在传统代工领域都已走到世界前列,二者竞争也开始从“低级代工”向“技术领先”转换。台积电想要彻底甩掉联电,必须于技术方面做到绝对领先,张忠谋看上了世大半导体。

2000年,在大股东支持下,台积电斥50亿美元并购世大半导体,而这件事自始至终张汝京都被瞒得死死的,等他知道时一切都已成定局。

素来要强,又被老领导摆了一道的张汝京又怎能甘于人下,这一次他选择主动“失业”,带着台湾300余名工程师一怒北上,创立中芯国际,开启了内地半导体代工新时代。

而他和张忠谋的梁子,也就此一结便是9年。

3

选择回内地重新开始,除了受当时台湾半导体产业局势影响外,还有张家人数十年不减的家国情节。

张汝京后来回忆时说,“父亲曾经问过我,什么时候能回祖国大陆建一座工厂?这句话,我记了很久。”

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张汝京这次的“创业”,“天时地利人和”再合适不过了。

我们先从“人和”开始说。凭借张汝京个人在半导体行业的影响力和带来的数百人团队,中芯国际的创立在当时着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甚至还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台湾半导体人才“移民内地”的风潮。

而众所周知,建厂所耗资金极为庞大。以当时的产业背景估算,仅建立一条八吋晶圆产线就需耗资十亿美元以上,张汝京厉风行的性格也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展现,而且这一次他学聪明了。

为了避免重蹈世大半导体的覆辙,张汝京在中芯成立之初便对资本留了一手。甫到上海,他便一举将上海实业、高盛、华登国际、汉鼎亚太和祥峰投资等16家著名投资商纳入中芯,而且有意的将股权分散

募得了十几亿美元后,问题又来了:这些钱只够建生产线,那研发经费从哪里来?最终,张汝京决定走合作联盟模式,就是中芯必须从一开始就具有规模,而生产工艺及技术方面,则依靠合作联盟。

有钱、有人之后,就要说到“天时和地利”了。 2000年,内地芯片产业刚刚发展,且势头并不猛烈,甚至可以说当时正值遇冷阶段,这初创公司来说着实不利,但张汝京不这么认为。

在行业整体看衰,不断有人退出的情况下,张汝京依靠自身人脉,大批量购入低价的二手设备,迅速为中芯建立了3条8吋晶圆生产线,赶在产业复苏前将产能准备做到完全充分,创造了全球最快的芯片厂建厂记录。也正是凭借此,中芯很快在内地半导体代工市场打下半壁江山。

2003年前后,为扩大规模,张汝京进行了第二次私募,并在北京几乎同时开建两座12吋晶圆厂,还低价收购了当时摩托罗拉一座位于天津的工厂。这样算下来,3年多时间建6座厂 ,初期集成电路线宽从0.25微米、0.18微米一直做到90nm的成绩,大约也只有张汝京这样的“建厂狂魔”才能做到了。

产能储备充足,接下来便是让产品尽快面世了。对于成立不久的中芯来说,如何以最快速度让资金流动起来才是推动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。这也决定了中芯不可能完全复制台湾半导体代工模式。

张汝京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“中芯不能只做逻辑电路,还要做DRAM。” 在他看来,订单不多的情况下,只做逻辑电路会浪费工厂产能,一旦出现产能空转中芯的资金流很有可能再难运转。而当时行业对DRAM良品率的要求普遍不高,就算赚钱不多,也能给员工一个练手的机会,为中芯储备人才。

为此,中芯开始寻求给国际大型IDM公司的代工合作,也正是因为这样,中芯才积累了丰富的专业代工经验,就此打下了中芯基石。甚至相较于世大半导体,中芯的发展速度更快,到2005年便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

按理说,这个时候的张汝京已经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,毕竟2005年时他已经57岁了。但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,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飞速发展,市场竞争也开始硝烟弥漫。

4

或许从张汝京离开台积电,带走台湾数百名工程师起,就注定他的这次“再就业”不会走到终点。张忠谋和台积电不会放弃对他的“关注”。

在中芯创立的第9个月,台积电便以“公司离职员工涉嫌通过电子邮件将公司重要资料外泄”为由,一纸状书将中芯告上法庭。在台积电看来,台湾,尤其是台积电人才的不断流失,是张忠谋“恶意挖角”导致的。除此之外,这些员工还可能为中芯带去了机密文件或数据 ,如12吋晶圆厂的配置、设计图,以及晶圆制造流程和“配方”等。甚至有中芯前员工称曾目睹中芯的非法行为,所研0.18微米逻辑工艺有90%复制于台积电。

为此,台积电先后在台湾、内地甚至美国联邦法院对中芯先后提起多次诉讼,双方也是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打了8年的官司。

而这期间,张汝京一边为诉讼焦头烂额,一边还引进IBM的45nm先进工艺,并不断扩大产能规模,让中芯彻底坐稳了内地代工老大哥的位置。只是中芯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就算的。

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,中芯内部却开始分立。有股东不满张汝京“一言堂”,对其战略表示质疑,内斗愈演愈烈。2009年,经“疲于诉讼”的中芯董事会决议,同意张汝京辞去中芯CEO职务,与台积电和解。

而这次和解中芯付出的代价很大,不仅向台积电支付了2亿美元和解金,还向台积电授出了1.8亿股份,占当年中芯发行股本约8%。最重要的,中芯失去了张汝京,这个打下中芯,甚至内地半导体产业基石的人。

那么,张汝京干什么去了?他看中了硅片。

5

作为芯片不可或缺的原材料,硅片的质量和产量直接关系芯片量产结果相关数据统计显示,直到2010年后,全球硅晶片市场份额50%都掌握在日本、美国、等国家的少数厂家中。而在环球晶圆吃下了SunEdision,SK海力士收购LG Silitron后,硅片供应商更集中了。这种现象,对于正高速发展的内地半导体产业来说,等同于咽喉被人扼住,断货即死。

但2009年从中芯离职后,或许受伤太深,张汝京没有留在半导体产业,而是选择进入LED领域,成为了一个“投资人”,并用3年时间投资了3家LED企业,涵盖了LED上游衬底材料、芯片和下游照明应用领域。不过自始至终,他的心就没从半导体上离开过。

2014年,在LED投资回报大显之时,张汝京毅然将公司转让,回到半导体产业,创立国内首个300毫米大硅片项目的承担主体——上海新昇。

对于这个项目,张汝京认为难度很大,“这是一个门槛相当高的领域,国内在这方面研发能力虽然尚足,但在量产设备和技术上的积累太过薄弱。”

功夫不负有心人,一期投入23亿美元后,新昇12吋硅片月产能达到了15万片。而在总投入68亿后,新昇有望最终量产出适用于我国的40-28nm节点300mm硅单晶生长、硅片加工、外延片制备、硅片分析检测等硅片产业化成套量产工艺;建设300毫米半导体硅片的生产基地,实现300毫米半导体硅片的国产化。

但任何人都没想到,张汝京在新昇的结局竟会与中芯一样——在新昇发展最迅猛的时候,他辞去了所有职务。

对于这4次创业,张汝京事后看的很淡 :“台湾创业是因缘际会,创 立中芯是为了 填补 内地 没有先进的集成电路代工 的空白 厂, 投资是为了过渡, 新昇 是因为 内地 没有 完整的 硅片产业

而正当所有人认为张汝京要退休安享晚年时,或许是人到老时更有孩童争上游的心性,他选择开始第5次创业。这一次,他依旧做了一件没有人做过的事情。

2018年,张汝京引进IDM模式,创建共享共有式整合元件制造公司,整合芯片设计、芯片工艺技术研发、芯片制造、芯片封装测试,整合式地为终端客户提供高品质、高效率的产品,于青岛创立芯恩,以期打破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各个厂家“只对自己的环节负责,上下游沟通有限,遇到产品问题时,不容易聚合”的问题。

这一次,张汝京的“从头再来”,照样是敢为人先,即便年逾70,却依旧精神矍铄,而这也更像是为了给自己的半导体职业生涯做最后一次交代。

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钛媒体微信号(ID:taimeiti),或者下载钛媒体App

相关问答

世界半导体之父?

被外界称之为"半导体之父"、"芯片之父"的是张忠谋。他所创造出来的价值,将永远不会被后世人遗忘。1987年,他创办了台积电,此后他又开创了晶圆代工模式,这对....

功率半导体之父?

陈星弼先生1931年1月28日出生于上海,祖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。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电机系。毕业后在厦门大学电机系、南京工学院(现东南大学)无线电系担任助...

5nm芯片之父?

您讲的芯片之父估计应该是指中国芯片之父。“中国芯片之父”是尹志尧。他是中微半导体的核心人物。中微半导体已经在全球拥有超1200多项的专利,并研发出众多具...

中国的电视机是谁发明的?

明确结论:中国的电视机是由著名的电子工程师陈省身发明的。解释原因:陈省身是中国著名的电子工程师,1940年代初开始在上海进行电视机的研发工作。他与团队花费...

中国十大科学家排名2018?

1、中国地质力学创始人——李四光地质学家,中国地质力学创始人。2、中国现代桥梁之父——茅以升中国桥梁工程之父,土力学的开拓者,一代...世界著名空气动...

如何评中国的山寨手机之父—蔡明介?

小米背后的大佬,他掌控中国大半的手机,身价近千亿山寨机之父——蔡明介蔡明介,人称“山寨机之父”,又被称作“台湾的半导体教父”。早在97年,蔡明介就创立...

黄旭华为什么能获得2019年最高科学技术奖?

截止目前,世界上能够造出核潜艇的只有5个国家:美国、英国、俄罗斯、法国和我们中国。上实际60年代,由于外国对我们实行了技术封锁,我们国家对核潜艇的研究就是...

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?

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还没有颁发,何人获奖还未定。2020年1月10日颁发的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。以下两条信息可能对答案有所帮助:1.2020年1月10日,2019年度...

2001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?

获得者是王选和黄昆。王选(1937年2月5日-2006年2月13日),男,江苏无锡人,出生于上海,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,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,当代中国印刷业...

中国半导体量子芯片实现三量子比特逻辑门,你怎么看这件事?

在半导体上实现量子芯片,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颠覆,而且是中国人做到的,非常的了不起。(1)美国的量子计算机,比特数领先全球IBM在201年实现了的50量子比...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