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波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 比亚迪造芯|中国新制造⑥

小编 2025-02-05 设计资源 23 0

比亚迪造芯|中国新制造⑥

作者|庄键

编辑|张慧

故事起初并不那么美妙。

吴海平依然记得那条促成比亚迪(01211.HK)股价大跌、不得不发布公告进行澄清的新闻报道。

这篇刊发于2009年11月的文章指出,比亚迪宁波半导体有限公司(下称宁波半导体)每个月亏损额高达5000万元,为了研制国产芯片,未来三年,这家比亚迪子公司仍将以类似的速度继续“烧钱”。

这让担任比亚迪第六事业部高级研发经理的吴海平压力陡增,他当时正是上述芯片研发项目的主要成员。

尽管比亚迪在澄清公告中披露,宁波半导体的实际亏损额远低于媒体所报道的数字,但围绕这家明星公司跨界研发芯片的争议并未就此终结。

比亚迪打算研发的是一种名为IGBT(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)的芯片,主要用于变频器逆变和其他逆变电路,它能起到电路开关的作用,将直流电压逆变成频率可调的交流电,因此被称为电力电子装置的CPU。

IGBT的应用领域包括轨道交通、智能电网、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汽车、新能源装备,以及工业领域等。

其中,IGBT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具有特殊性。该领域对IGBT的寿命要求很高,需要它适应汽车频繁启停、爬坡颠簸、涉水等复杂多变的工况,拥有合理的装配体积和良好的散热效率,且因为直接面向消费者,必须控制成本。

IGBT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,决定了车辆的扭矩和最大输出功率。它占到整车成本的约5%,仅次于动力电池。

入局汽车行业之初,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就意识到IGBT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。当时,这种高端芯片设备只有英飞凌、三菱等海外厂家有能力供应。

2003年,以生产电池为主业的比亚迪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公司,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汽车生产商。两年后,比亚迪开始组建IGBT的本土研发团队,将触角伸向了芯片制造。

随后的2008年,比亚迪宣布了一项引发外界广泛争议的决定:斥资1.7亿元收购宁波中纬半导体晶圆厂,并重组这家已宣布破产的工厂,改名为宁波半导体。

同一年,比亚迪在深圳新建了IGBT模块封装工厂,宁波半导体所生产的晶圆将供应给这家新工厂。晶圆是生产芯片的基板,在其基础上可以加工出巴掌大小的IGBT模块,安装于新能源汽车上。

比亚迪的上述布局十分符合公司垂直整合的一贯战略,但也意味着研发团队需要踏入完全陌生的领域。

宁波半导体重组之初,比亚迪的工程师们首先着手调研工厂现有的生产设施,并考虑是否需要更新设备。他们曾一度担心,从宁波中纬收购的晶圆生产线无法适应IGBT芯片生产的要求,甚至会影响产品性能。这也是外界对于比亚迪收购宁波中纬的担忧所在。

在筹建深圳的模块封装工厂时,工程师们只能借助于参观海外的同类生产线,学习如何选择产线的加工设备,再通过不断试错摸索IGBT模块的制造工艺。

这些努力直到2012年才有了初步成果。比亚迪自主研发的芯片开始组装成IGBT模块,并试装在公司自产的E6纯电动车上。

这也是垂直整合战略的初衷:依靠比亚迪体系内的新能源汽车,带动上游芯片的销售,并推动其下一步的技术研发。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理事长周生明评价称,如果没有类似的整体产业链,即使国产IGBT研发成功了,很多厂商可能也不敢率先使用。

比亚迪芯片项目的研发主力吴海平也承认,考虑到那个阶段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,公司IGBT当时的供应规模仍然是非常小的。

等到2014年,比亚迪对IGBT的长线投资才开始逐渐产生效益。这一年,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井喷。受益于财政补贴等利好因素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年销量达到7.5万辆,是此前一年的四倍多,比亚迪占据其中近28%的市场份额。

随后一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了超高速增长,年销量超过33万辆。这一年,比亚迪的IGBT模块销售额也突破了3亿元。它也在除汽车行业外的其他工业级市场找到了新客户。

去年,比亚迪最新一代IGBT研发成功。

今年12月10日,这款命名为4.0版的产品正式对外发布。吴海平称,公司此前所研发的几代芯片产品和海外竞争对手仍有一定差距,而4.0版本的性能已能做到与同行不相上下。

根据比亚迪公布的数据,IGBT4.0的电流输出能力较当前市场主流产品高15%;同等工况下,综合损耗较降低了约20%;温度循环寿命是当前市场主流产品的十倍以上。

对于比亚迪而言,发布4.0版的产品也意味着全新的考验,它不仅要把自主研发的IGBT产品安装在自产的新能源汽车上,也要在其他整车厂找到中意于自己的客户。截至今年11月,比亚迪的IGBT累计装车量超过了50万台,但基本由公司自有体系所消化。

比亚迪第六事业部总经理陈刚称,未来的七八年时间,汽车用IGBT会呈现稳定、持续的快速增长。这一论断的基础,是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增长的预期。

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。按照国务院下发的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,2020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目标是要达到200万辆。

为此,比亚迪已在加紧筹备扩张产能。到今年年底,宁波半导体的晶圆月产能将提升到5万片。理论上,一片晶圆足以为一辆新能源汽车提供所需的IGBT模块原料。比亚迪的下一步规划,是将公司晶圆产线的月产能提升到10万片。

在深圳工厂,IGBT模块目前的产能已达到每月5万只。新的投资计划已在执行过程中,预计明年6月将实现扩产一倍的目标。

陈刚称,除了继续布局IGBT外,比亚迪也在同步研发碳化硅技术,它被认为会在未来取代IGBT成为新的主流。相比于IGBT,碳化硅芯片在能效和体积方面更有优势,但目前的缺点是成本过高、良品率较低。

比亚迪已宣布,计划在明年推出搭载碳化硅电控系统的电动汽车。那又将是另外一个崭新的故事了。

比亚迪半导体,配得上“车芯第一股”吗?

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

文 | 锦缎

过去一年多时间里,缺芯,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切肤之痛。小到电池里面的管理芯片,大到电机动力系统的IGBT,供给端的脆弱性,使人意识到车芯的自主可控是何等重要。

这一背景下,今年1月末,来自比亚迪旗下第三个IPO项目——比亚迪半导体,顺利在科创板过会。号称“车芯第一股”的比亚迪半导体,一时吊足市场胃口。

它能够担负起救得市场于水火的重任吗?作为终端汽车整车厂,比亚迪将触手伸至汽车芯片,又意味着什么?

01 “车芯第一股”的由来

比亚迪半导体公司的发展过程,是一部给自家汽车业务“打辅助”的奋斗史。

2002年,比亚迪公司成立芯片设计部,主攻电池保护IC研发;2004年,正式进军IT行业微电子及光电子领域;2005年,成立微电子项目部及光电子项目部;2007年,成立LED项目部;2010年,完成LED全产业链布局,正式成立照明品牌;2014年,公司完成微电子与光电子部门的整合;2020年,公司正式更名为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。

这一过程里,比亚迪半导体逐渐积累起来了几乎全套的车规级半导体的供给能力。主营业务上分为五个板块:

功率半导体: 包括IGBT模块和SiC模块在内的,从芯片设计、晶圆制造、模块封装与测试到系统级应用的全产业链IDM模式制造。

智能控制IC: 主要是工业级和车规级MCU芯片。MCU芯片俗称单片机,相当于一个小型计算机,可以用编程来实现系统控制。目前采用的是Fabless生产模式。

智能传感器: CMOS图像传感器、指纹传感器、电磁传感器。用于检测光线、指纹及电磁变化。目前采用的是Fabless生产模式。

光电半导体: LED产品及精密光电器件等。这部分主要是生产车灯和LED面板。

制造及服务: 为客户提供功率器件和集成电路的晶圆制造、封装测试和LED照明管理服务。由于公司具有自主晶圆产品线,本业务基本可认为是代工生产。

来源:招股书

在半导体行业中,生产模式分为三种。这三种分别对应公司在所处产业链的位置和技术掌握能力。

Foundry (代工生产):只负责制造、封装或测试的其中一个环节;不负责芯片设计;可以同时为多家设计公司提供服务,但受制于公司间的竞争关系。比如台积电、中芯国际等。

Fabless (只设计芯片):只负责芯片的电路设计与销售;将生产、测试、封装等环节外包。例如华为海思、联发科等。

IDM (全包) 集芯片设计、芯片制造、芯片封装和测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于一身;早期多数集成电路企业采用的模式;目前仅有极少数企业能够维持。例如三星、德州仪器、比亚迪半导体的功率半导体业务。

在功率半导体业务上,比亚迪半导体打通了芯片设计到落地。可以利用IDM模式的优势,实现越造越好的期望。

比亚迪车规半导体IDM生产中,主要分SiC(碳化硅)材料、IGBT材料(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)等。在IGBT领域,比亚迪半导体2019、2020连续两年在新能源乘用车电机驱动器厂商中全球排名第二,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,仅次于全球龙头英飞凌。

所谓中国“车芯第一股”,发迹及成长历程大致如此。

02 高增长的“真面目”

报告期内——也就是截至2021年上半年期,比亚迪半导体营业收入已经逼近前几年全年整体水平。

来源:根据招股书整理

2018-2021年上半年,公司上述五大项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在97%以上。其他业务收入主要为受托研发服务和原材料及废料处置收入,占收入比重较小。综合毛利分别为26%、30%、28%、33%。

2020年,新能源汽车市场显著回暖,汽车智能化配置提升。比亚迪半导体的第三代半导体产品顺势进入商用期。传导到业务上,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2.49%。

在2021年上半年,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回暖,加上全球芯片紧缺和国产芯片需求增加影响。车规级芯片通过验证批量出货,工业级芯片量价齐升,业务增长迅速,带动收入增长。

来源:招股书

比亚迪半导体在报告期收入增长风风光光,反映的是比亚的汽车销量的向好。

2021年,比亚迪EV车型和DM车型累计销量,分别达320810辆和272935辆,全年销售汽车730093辆。 其中比亚迪EV车型和DM车型累计销量,分别达320810辆和272935辆。混动车型和新能源,对应比亚迪半导体的DM模块投产。

在SiC模块上,搭载了SiC模块的汉EV拿下了单车型87000+辆的战绩。要知道,“蔚小理”三家新势力在全年分别的总销量也在九万以上,不到十万这个水平。比亚迪半导体作为比亚迪汽车的“御用”车芯供应商算是跟着大哥吃了一大口肉。

当然,比亚迪半导体业务范围不止车规半导体。除了车规半导体,比亚迪半导体在工业、家电、新能源、消费电子领域都已经实现产品量产。但涉足领域的广泛,仍不难通过草蛇灰线看到增长的“真面目”:

汽车芯片销量的腾飞,靠的是比亚迪汽车自供给的“汤喝”。

创业板上市委曾对比亚迪半导体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关联交易。比亚迪半导体在报告期内向比亚迪集团销售商品等的金额分别为9.1亿元、6.01亿元、8.51亿元、6.7亿元,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.88%、54.86%、59.02%和54.24%。功率半导体、光电半导体产品、制造及服务主要向比亚迪集团销售,且关联销售的毛利率较高。

来源:招股书

虽然比亚迪半导体提到自己也已进入小鹏和宇通汽车的供应链。但信息披露期内,小鹏只买了60万元的传感器芯片,宇通汽车也只购买了240多万元的IGBT模块。

在公开的报告期主要客户中,除了比亚迪汽车之外,采买功率半导体的客户只剩下中铭电子和天河星这两家公司。而这两家公司是主要是做分销业务,并不涉及实际产品生产。

比较起关联交易等若干问题,产能不足,是比亚迪半导体当前更大的困扰。

2021年早期,比亚迪汽车即曾因产能问题向消费者公开致歉。最近随着新能源市场的火爆,2019年比亚迪签约常州基地,后面又陆续签约合肥基地,郑州基地。乘用车板块才开始复苏,进行外扩。但是新基地不可能一开始就贡献产量。这导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比亚迪汽车的实际产能小于销售订单量。

来源:招股书

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子公司只赚比亚迪的钱,那不叫本事,拆出去赚市场的钱那才叫本事。”从王传福的标准看,显然比亚迪半导体还任重道远。

03 华袍里的虱子

按理来说,在比亚迪半导体的采购中应该是主要是以电子元件居多的。毕竟它在传感器和IC部分采用的是Fabless模式。但从实际采购情况来看,采购金额最大的竟然是晶圆。

一个问题随之而来:既然比亚迪半导体在功率半导体上宣称可以完成IDM模式,那为什么会出现对外采买的情况呢?最浅显的原因是技不如人。

来源:招股书

在SiC和IGBT的生产工艺中,都离不开晶圆。功率半导体的制造方式与CPU、GPU等芯片制造原理相同,都是利用半导体在的特性——在特定条件下导电。在生产过程中,原材料(沙子)先制成硅锭,再切成一片片的硅片。这些硅片经由刻制之后就变成了晶圆。

但晶圆并不能直接使用,需要把刻好的每个芯片单元切成晶粒,在进行测试,最后就能封装好作为芯片使用了。SiC半导体和IGBT的半导体部分都是如此生产的。

目前用于新能源汽车上的半导体芯片的难点主要在两个部分。第一是要满足汽车行驶环境中的颠簸和冷热,芯片需要“绝对性”的保证功能安全。第二则是生产商拥有晶圆制造设备,比如在硅片到晶圆的过程中就有二十多道工序。

比亚迪半导体的晶圆生产是来自于2008年收购的中纬积体电路(宁波)有限公司,后改名叫宁波半导体。这家公司成立于2002年,一度被认为是浙江半导体的希望,不过后来却证明是个“烂摊子”。

虽然分次投资2.49亿美元,但其引入的都是台积电淘汰下来已经用了快20年的生产线。在实际运营后经常出问题,机器故障始终未能解决,导致产能一直在每月一万片。最终因为营收不能平衡而破产。

这就意味着虽然比亚迪半导体在晶圆产能上确实是真实存在,但这部分产能难堪大用。

另外比亚迪目前拥有的产能是6英寸的晶圆产品线,在产能上同样堪忧。6英寸以上的晶圆需要把半导体需要从晶圆上切下来,再进行封装。然而从圆形的晶圆上切出方方正正的晶粒,这就是道数学问题了。

以假设生产英飞凌的第四代IGBT,117.5A型号。六英寸的晶圆大约能切出109片,而8英寸能切出205片晶粒。若再考虑IGBT的基本构造,每片需要6个三极管,那么最终6英寸每片只能产出18个IGBT,而8英寸可以产出34个。两者效率差了一倍。再考虑到宁波半导体的设备老化问题,看来比亚迪虽然有产能但还是要从外面进口晶圆回来加工,还是有必要的。

图:一种IGBT的构造方式,晶圆切片数量计算公式,来源网络

为了解决这个麻烦问题,比亚迪在2020年在长沙收购了第二个晶圆厂。随后在2021年收购济南收购富能半导体,具有8英寸和6英寸产线。但问题是现在这两个工厂,加上比亚迪在线成立的半导体研发中心都还尚未营业。

种种剪不断、理还乱产能逻辑嵌套之下,比亚迪半导体在公司架构整合上有种“遥遥无期”的味道。

根据招股书现实,比亚迪半导体IPO的募资用途是为了继续研发车规级半导体。根据HIS的报告,国内市占率第一的斯达半导,其自研FS芯片领先比亚迪1-2代。但因为国内竞争者的斯达半岛相比,IDM模式的比亚迪半导体会得益于业务的闭环能够越跑越快。

来源:招股书

但比亚迪刚刚在2021年9月收购并成立济南分公司。随后开始济南比亚迪半导体的功率半导体产能建设项目,投资规模约49亿。该项目在2021年和2022年折旧摊销费用分别为0.25亿和2.8亿。

在半导体这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中,50亿可能不算是个特别大的项目,但宁波半导体前身的前车之鉴还悬在比亚迪半导体的头顶上。如果不能成功整合,就算是有比亚迪汽车这个大哥带路,前景依旧难料。

正如之前所说,现在比亚迪半导体,相当于是宁波半导体+节能科技(LED业务)一起拖着长沙、济南、西安的三个子公司,如履薄冰地向前行进。

时间回到2022年的今天,比亚迪半导体面临着扩产、科研、统筹营业的三座大山。一切明面科研和财务数据看上去十分美好,但真实的现状却是颤颤巍巍。

相关问答

比亚迪半导体部门怎么样?

比亚迪半导体已成为国内自主可控的车规级IGBT领导厂商。比亚迪半导体积极寻求于适当机会独立上市。比亚迪半导体主要业务覆盖功率半导体、智能控制IC、智能传...

比亚迪半导体有几个厂?

6个以上比亚迪半导体在全国拥有五大研发及生产制造基地,分别是深圳、惠州、宁波、长沙、西安。其中,西安研发中心将配备千人研发团队,是比亚迪半导体的全新研...

比亚迪半导体在国内的地位?

比亚迪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,动力电池龙头企业。比亚迪的功率半导体全产业链发展。1.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的引领者,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雄...

比亚迪深圳总部要搬到西安吗?

比亚迪深圳总部不会搬到西安,只有生产基地比亚迪的总部在深圳,比亚迪在西安,上海,广东,北京,杭州,天津等地都有生产基地。比亚迪是一个自主品牌,这个品...比...

比亚迪是国家控股吗

[最佳回答]比亚迪不是国有控股公司,比亚迪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,旗下包括it产业、汽车产业、新能源产业。是中国新技术民营企业,全国九大生产基地,20万员工。...

西安比亚迪半导体研发中心待遇怎么样?

西安比亚迪半导体研发中心待遇还是不错的。比亚迪(BYD)平均工资为7266元/月,其中36%的工资收入位于区间4000-6000元/月,20%的工资收入位于区间6000-8000元/...

比亚迪代工半导体是几纳米芯片?

比亚迪代工厂生产的半导体一般都是45纳米的芯片。比亚迪代工厂生产的半导体一般都是45纳米的芯片。

半导体材料厂家?

分类别厂家为:1、彻底材料——硅片沪硅产业、中环股份、神功股份、立昂微2、衬底材料——化合物半导体闻泰科技、华润微、捷捷微电、扬杰科技、新洁能、泰...

西安比亚迪半导体事业部怎么样?

非常不错。背靠比亚迪汽车,比亚迪半导体以车规级半导体为核心,在该领域已拥有从芯片设计、晶圆制造、模块封装与测试到系统及应用测试的全产业链IDM模式。在...

比亚迪半导体设备工程师有前途吗?

有发展前途。比亚迪半导体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之一,拥有自主研发的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,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,随着5G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...